top of page
搜尋

展望城市空間的多功能利用 (Dicky經濟日報專欄)

  • 作家相片: Louie Dicky
    Louie Dicky
  • 1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


展望城市空間的多功能利用


新年伊始,祝願每位在2025年裡健康幸福、事事如意!在這個新年的時刻,筆者靜下心來,透過窗外望去,高樓聳立的夜景雖然美不勝收,但密集的樓宇也引發了我對如何最大化城市空間利用的思考。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,土地資源的稀缺使得我們不得不慎重考慮城市發展的方向和模式。


其實國外在多功能城市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。以巴黎的「共享花園」為例,它成功將閒置土地轉變為社區花園,鼓勵居民共同耕作,這不僅提供了珍貴的綠色空間,還增強了社區凝聚力,使市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寄託。雖然香港也有「社區園圃計劃」,但自推行以來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,這顯示出市民對於綠色空間的需求強烈。因此,政府更應考慮投入更多資源,無論是與發展商合作還是與農民合作,進一步推動這一計劃,讓更多市民受益。透過這樣的合作模式,不僅能夠有效利用閒置土地,還能為社區帶來更多的社會價值。


促進社區互動與生活幸福感


在實現多功能發展的過程中,靈活的空間設計無疑能有效促進居民的健康與幸福感。墨爾本的「運動與社區中心」便是一個典範,一個集籃球、排球及社區活動於一身的活動空間,不僅展示了如何透過可變的運動場地來提升使用效率,更藉此鼓勵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和社交聚會,增強對社區的參與度。


香港亦可以借鑒這一設計理念,在運動設施中引入靈活性,以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。政府亦可以考慮在公共空間引入藝術創作和文化活動,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平台,豐富社區文化生活,激發創意,吸引更多參與者。透過這樣的方式,不只能提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,還能增強社區的凝聚力。


一個健康的城市發展不僅需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,更重要的是如何滿足居民更深層次的身心需求,以提升整體生活品質。透過借鑒國際成功的案例,希望香港可以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更具活力和多樣性的社區環境,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,並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。


我們的未來在於如何將有限的城市空間轉化為無限的可能性,讓大家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在此,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,能夠在繁忙的城市中體驗更多的美好時光!



呂迪祈

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

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


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