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3D數碼技術 修復歷史建築 (Dicky經濟日報專欄)
- Louie Dicky
- 2024年12月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利用3D數碼技術 修復歷史建築
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,許多歷史建築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展與變遷,承載著社區的記憶。然而,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,這些建築面臨老化、拆遷和維護困難等挑戰,許多文化資產在高樓興起的過程中被忽視。因此,我們極需尋求新方法來記錄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。現代技術,特別是3D掃描和數碼建模,為保護和修復這些文化資產提供了有效的方案。
3D掃描技術作為高效的數據收集工具,能將物體的形狀和結構轉化為數碼模型。業界早已利用無人機和3D掃描機,對擁有逾136年歷史的香港法定古蹟上環魯班廟進行記錄及修復,使用激光掃描儀對廟宇進行全面掃描,生成精確的3D模型,這些模型可進一步轉化為圖紙,方便未來的維護和修復。這些數據詳盡記錄了建築的外觀和內部結構,並顯示潛在的結構問題。通過分析這些資料,建築師和工程師能更有效地制定維護和修復計劃,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效率,還減少了對建築的實地干擾,避免了傳統修復過程中可能造成的進一步損害。
歷史建築承載社會記憶和文化身份
國際上,利用3D掃描和數碼建模技術修復和保護歷史建築的例子亦比比皆是。巴黎聖母院的重建過程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。2019年,聖母院因火災受到嚴重損壞,尖塔和木製屋頂幾乎完全毀壞。在重建過程中,科學家和建築師利用AI技術進行3D數碼建模,重新設計損壞部分,並運用BIM(建築信息模擬技術)搭建數碼模型助力重建。目前,聖母院計劃於下月重新開放,這一案例展示了先進技術在歷史建築修復中的潛力。
在香港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,3D掃描和數碼建模技術的應用將變得更加普遍。未來,我們可以預見更多歷史建築將採用這些技術進行記錄和修復。建議政府設立專門基金以支持歷史建築的數碼建模項目,並鼓勵學術機構與企業合作,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。此外,應加強公眾教育,提高社會對歷史建築保護的認識,鼓勵社區參與保護工作。
香港的歷史建築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保護這些建築對維持社會記憶和文化身份至關重要。歷史建築的保護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尊重,更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負責任態度。
呂迪祈
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
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