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經濟低迷期間推動基建的必要性(Dicky經濟日報專欄)

  • 作家相片: Louie Dicky
    Louie Dicky
  • 2024年3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4月10日
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


經濟低迷期間推動基建的必要性


政府預計本財政年度赤字將略高於1000億元,有聲音直指應該暫緩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等大型基建項目。其實在經濟低迷時期推動基礎建設一直存在爭議,但根據過往經驗,即使在經濟不景氣時期,如2003年和2008年等推行基礎建設項目反而有助於穩定本地生產總值,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持。


推動基礎建設發展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刺激經濟復甦。透過增加基礎建設投資,政府可以刺激人力需求,創造就業機會。而基建項目亦能夠促進商業活動和流通,由供應商、原料到運輸商,整個供應鏈的持份者都能受惠。此外,推動基建發展還可以吸引外資和促進區域發展,改善市民生活質量。以交椅洲人工島為例,已經可提供約20萬個房屋單位,並容納50多萬人口,除了能夠大幅舒緩房屋供應壓力外,人工島更將發展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,提升香港作為金融、商業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,帶來長久的經濟收益。


平衡基礎建設與財政可持續性


不得不說,基礎建設發展是一個時間長、投資巨大的過程,從規劃、設計到實施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。如果因為經濟低迷而選擇停滯不前,錯過了在經濟復甦前推動基礎建設的時機,將可能錯失發展機遇,使香港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落後於其他國家或地區。特別是當其他國家的基建發展日趨成熟時,它們將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服務,進一步增加香港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。


筆者絕對認同政府在策劃和推動基建發展時,應謹慎務實考慮各項因素,如財政可持續性,以確保不會對庫房及市民造成負擔。基建發展背後全賴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和參與,政府作為提供政策和資金的一方,企業可以承擔項目實施和營運,而社會各界可以提供意見和監督,確保工程項目的公平性和透明度。

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,香港不能停滯不前,反而要透過推動基建發展,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,抓住經濟復甦帶來的機遇,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


呂迪祈

工程界社促會青年部高級副主席

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


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