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成本負擔」到「價值投資」 (Dicky經濟日報專欄)
- Louie Dicky
- 2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從「成本負擔」到「價值投資」
在香港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中,高樓大廈林立,但同時也隱藏著大量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。傳統的舊樓維修模式,往往被視為一項沉重的成本負擔,政府投入巨大,業主叫苦連天。
然而,換個角度思考,舊樓維修實則是一項潛在的價值投資,通過創新模式和長效機制,可以實現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。
傳統的「被動維修」模式,往往是等到樓宇出現嚴重安全隱患後才進行維修,不僅成本高昂,而且治標不治本。要改變這種局面,需要建立主動預防的長效機制,將舊樓維修納入城市管理的常態化工作。首先,政府應該建立樓宇健康檔案,對全港舊樓進行全面普查,詳細記錄建築結構、設施設備、維修歷史等信息,並建立數據庫,這不僅有助於政府掌握舊樓的整體狀況,還能為未來的維修計劃提供數據支持。而引入科技手段亦是提升維修效率的重要途徑,利用無人機、紅外線掃描等技術,對舊樓進行定期檢測,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,不僅能提高檢測的準確性,還能實現更高效的維修管理。
從短期效益到長期價值 實現可持續發展
舊樓維修不能只停留在修修補補的層面,而應結合城市更新、社區營造等理念,進行綜合改造,除了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,還能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,例如在過程中融入綠色建築理念,可以採用節能環保的材料和技術,像節能玻璃、太陽能板等綠色建材,長遠提升樓宇的綠色性能,還能降低長期的維護成本。
此外,打造智慧樓宇亦不失為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。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,對樓宇進行智能化改造,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。例如,安裝智能水錶、電錶,實時監控水電使用情況,幫助業主節省開支;設置智能安防系統,提升樓宇的安全性。通過綠色改造和智能化管理,舊樓都可以成為城市環保的一部分,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。
筆者曾先後加入多個公職及商會,亦策劃了多場關於城市規劃的研討會,特別希望能夠為地區打造更多本土特色。當舊樓維修能夠與社區營造互相結合,將有望提供更多公共活動空間,例如是社區花園或藝術展覽空間,不僅能美化社區,還能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,增強社區歸屬感,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!
呂迪祈
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
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Comments